2025年7月28日,将迎来第15个“世界肝炎日”,今年的宣传主题为“社会共治消除肝炎”。为了增强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意识,推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,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结合省内实际情况,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世界肝炎日宣传周活动,旨在动员全社会携手合作,早日实现“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”的目标。
深入了解病毒性肝炎
病毒性肝炎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,由不同病毒引起,主要包括甲型肝炎、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、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。每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传播途径、临床表现和病程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。
甲型肝炎——“病从口入”
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—口途径传播,即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。甲肝通常发作迅速,患者常表现出发热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症状。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,但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,甲肝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。
乙型肝炎——“多面杀手”
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相对复杂,主要通过母婴、血液及性接触传播。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肝最常见的方式。值得一提的是,日常接触如共餐、握手并不会传播乙肝病毒。自1992年起,山东省在新生儿中推广乙肝疫苗,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经显著下降。尽管一部分乙肝患者可能表现出无症状,但病毒持续复制可能损害肝脏,导致慢性肝炎、肝硬化乃至肝癌。
丙型肝炎——“隐匿破坏”
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,症状在早期通常不明显,容易被忽视。约60%-80%的急性丙肝患者会进展为慢性丙肝,随着病情加重,肝脏纤维化可能严重,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。
丁型肝炎——“乙肝帮凶”
丁型肝炎病毒只能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,丁肝的存在使乙肝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,增加了治疗难度。
戊型肝炎——“孕妇高危”
戊型肝炎同样通过粪—口途径传播,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。特别是在沿海地区,食用未熟的海鲜可能导致戊肝的发生。戊肝多表现为急性病,孕妇感染后可能产生严重后果,如肝功能衰竭或流产等。
积极参与共治,消除病毒性肝炎
病毒性肝炎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,参与病毒性肝炎的社会共治不仅有益于我们的健康,更是每个人的责任。
接种疫苗——主动提高抵抗力
接种甲肝疫苗是有效预防甲肝的重要措施,山东省自2008年起已将甲肝减毒活疫苗纳入免疫规划。乙肝疫苗则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式,尤其对高风险人群应全程接种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尚无有效的丙肝疫苗。
健康生活——减少病毒接触风险
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,勤洗手,避免生水,特别是在接触血液和体液时,使用安全的防护设备。此外,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,能增强免疫力,维护肝脏健康。
主动检测——及时了解感染状况
病毒性肝炎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感染,避免病情加重。成年人应至少进行一次乙肝和丙肝的检测,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。
规范治疗——改善疾病预后
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是非常重要的。通过科学的抗病毒治疗,感染者不仅可以延缓病情,还能有效阻止病毒的传播。尤其是孕妇在专业指导下接受治疗,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。
防治病毒性肝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积极参与到肝炎防治行动中来,同时,要消除对患者的歧视,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。人人参与,共同努力,消除肝炎,维护健康生活。
最后,利用尊龙凯时 激发你对健康生活的关注,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。